找到相关内容909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

    世俗见与小乘见的遮遣或者说批判的方面,所以主要谈空,无自性,与无所得。而瑜伽行派在遮的基础上揭阐表的方面,因而有遮有表,建立三自性说,将一切法在有无意义上予以了确定的判摄。可以说,瑜伽行派重遮,这体现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474009.html
  • 包容,和谐,快乐

    弥勒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。不仅大乘佛教信仰他,小乘佛教也信仰他,藏传佛教更是将他作为未来佛来供奉信仰,几乎每一所藏传佛教寺院都有一尊大型弥勒佛像作为主尊单独供奉(弥勒佛在藏语中称为“强巴佛”)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包容,和谐,快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550174011.html
  • 戒律与政治、法律原理之同异

    ,这或许意味着具足戒法在彰显「出家」不共世俗的本质──修「梵行」的根本理念吧! 复次须知:除了「和乐善生」是所有七众声闻与菩萨戒法之大小乘共同的根本理念外,另有声闻出家戒律的制戒原理,是即各部广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69.html
  • 有关“三类境”的几个问题

    神通力等将此器界相分解到一一极微,那么此极微就是本质极微。相对于不立八识的小乘诸部如有部而言,此极微亦即构成外部物质世界的终极基元。唯识诸论所否定的极微,实际上乃是这种本质极微,所以《瑜伽》中说:“问:...

    傅新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74082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、路线、及其意义之探讨

    出世心,入世行之崇高理想,藉华严法会与善财参学与大乘佛教之发展背景相联  接起来,更可见结集本经之慧心与苦心。其实,以前,小乘佛教,如铜鍱部传到锡兰;再更早  期地中海各民族或来经商、或殖民,在佛陀前... 接起来,更可见结集本经之慧心与苦心。其实,以前,小乘佛教,如铜鍱部传到锡兰;再更早  期地中海各民族或来经商、或殖民,在佛陀前即已非常繁荣,可谓人文汇萃,五方杂处之地。  [48]印度对东南亚之贸易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20674457.html
  • 智顗「四意消文」的解经方法论

    若人天小乘,非一非,又非佛事,不成机感。实相名「一」,广博名「大」,佛指此为「事」,出现于世,是名「一大事因缘」也。又云︰「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」,当知种种声教,若微若着、若权若实,皆为佛道而作筌蹄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074723.html
  • 《心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究竟的。 自性空:自性,是自已有,自己成,本来如此的意思。世间外道不了解诸法的缘起性,他们在接触事物中,难免出现自性见;小乘有部虽然知道缘起,但同时也觉得诸法有自性。然以般中观学者看,自性与缘起是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3375739.html
  • 《智悲精滴》——末世众生现形

    程度,则必须吃透三藏。不惟如此,他还需要把大乘、小乘,以及各个宗派的经典、论典,都视为无比殊胜的教言来加以学习。只有这样,他的所见所闻才能够圆满无碍。否则,一个人的头脑肯定会被狭隘偏见无情遮蔽,并进而生...可以分为两种:一种是对佛经、论典只知其文不解其义;另一种人虽则已了解了佛法之奥义,但却不能按照要求如理行持。例如有人虽擅长讲解小乘经典,但其本人却连别解脱戒所特别强调的出离心都不具备,这样一来,对经典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1876317.html
  • 《破除邪说论》——索达吉堪布

    佛教频频发难……在这一点上,藏传佛教的信徒倒是表现得相当宽容、大度、冷静,他们几乎从不随意讥评、诽谤任何宗派,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显宗,都能得到他们同样的理解和尊重。反观别的地区,情况就大不容人乐观了。...出现过这些名相的印度教划上等号,这种论调恐怕有失偏颇。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是,佛陀在三转法轮的过程中,特别是在宣说小乘及大乘显宗的时候,都曾用过一些外道同样也在使用的名词术语,诸如五蕴、八识、人天善果等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2276320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①、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,膜拜与仪规,因为这些不是正道。不过,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,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,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。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,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,所谓五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